近几年,社交媒体上刮起了一阵“反向育儿”风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走孩子的路,让孩子“无路可走”!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式,受到众多年轻家长追捧。
甚至有人说,教育就是要用魔法打败魔法!
可这种育儿方式真的好吗?真能适用所有孩子吗?
百试百灵的反向育儿翻车了
最近一条“妈妈半夜带娃暴走”的视频冲上热搜,再度引发大家对于“反向育儿”的关注。
视频中,凌晨2点30分,萌娃不仅没有丝毫睡意,甚至还想出去玩。
察觉到2岁的女儿正在“作妖”,妈妈立即反问:
“就是不睡觉对不对?就要出去玩是不是?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吗?”
女儿没有多想,立即回答:
“可以。”
于是,妈妈给娃穿好衣服,真的带着女儿出门了。
凌晨的大街上空无一人,寂然无声,但女儿却还是非常兴奋,高高兴兴地跑跑跳跳,开心极了。
这时妈妈有些生气,就询问女儿:
“别人都在睡觉,你为什么不睡觉呢?”
女儿不以为然,只回答了4个字:
“不要睡觉。”
紧接着,妈妈对女儿发出警告:
“你记着你现在开心的样子啊,等会你哭的时候,就想想现在开心的时候,可以吗?”
凌晨4点左右,女儿终于撑不住了,想回家。
但妈妈却变被动为主动,立即拒绝了女儿的请求,当女儿张开小手想要抱妈妈时,妈妈更是接连后退。
“不可以!宝宝不可以!不到天亮不能回家,不可以睡觉。”
哪怕女儿表示“小手冷,想让妈妈暖一会”,妈妈也依然不为所动,只是拿着手机继续对女儿拍摄。
最后一直熬到凌晨6点,女儿彻底崩溃了,哭着大喊“我要妈妈牵我回家”,妈妈才终于收起手机,完成了这次“反向育儿”。
以往每当网上出现这种“反向育儿”的案例时,网友大都赞扬家长机智勇敢,对付孩子有一套,但这次视频的评论区却“翻车”了。
尽管也有一些网友称赞妈妈很坚定,只此一次孩子就会“长记性”,但更多的网友认为对于一个2岁多的孩子,这位妈妈做得太过,所谓的“反向育儿”已经变了味,变成了对孩子的变相惩罚。
为什么这次反向育儿会“翻车”?
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育儿方式是绝对正确的,反向育儿也是如此。
如果家长用力过猛的话,很可能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甚至可能引起新的问题,产生更糟糕的后果。
比如上面这位妈妈,初心或许确实是为了让孩子试错,通过负面体验来帮孩子“长教训”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,这场家庭教育已经脱离正常走向,变成了妈妈对孩子凌晨不睡觉的惩罚。
孩子表示小手冷,想要拥抱妈妈,其实说明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,这次反向育儿已经取得了预期效果,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。
但妈妈选择的是拒绝孩子的请求,以让孩子在大街上玩到天亮,来为孩子的“无理取闹”留下更深刻的教训。
最后当孩子终于崩溃服软,妈妈从这次与孩子的对抗中获得胜利后,才答应孩子的请求。
这就导致原本的“体验式教育”演变成了权力的惩罚,让孩子感受到了一种上位者对于下位者权力的宣泄。
于是,原本的“反向育儿”,可能背离了教育的初衷,变成了家长利用权利“征服”孩子的过程。
这次反向育儿,可能给2岁的孩子留下了一段糟糕的记忆,影响正常的心理发展,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。
反向育儿要行之有度
反向育儿之所以会大受欢迎,更多是因为年轻父母们看到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,通过反向育儿能取得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但用好反向育儿,关键在于要“行之有度”,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能够“浅尝辄止”。
比如之前还有一名8岁小男孩,因为沉迷于游戏,想要主动休学专门打游戏。
父母为其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,每天要玩够16个小时,且打完后要开会做复盘,写总结。
仅仅3天时间,孩子就崩溃了4次。
仔细想一想,这样的“反向育儿”真的合适吗?
万一孩子真就是“不撞南墙不回头”的性格,就此对游戏沉迷下去,家长该怎么办?
即便孩子这次回了头,他是因为自控力增强不玩游戏了?还是屈服于家长的权威了?当他有一天摆脱权威时,会不会报复性地更加沉迷?
反向育儿过了度,孩子试错的后果过于严重,反而容易导致极端后果,违背我们的教育初衷。
而这次视频中的孩子只有两岁多,自我意识才刚刚开始发展,家长需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,过于严厉地“长记性”本就不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。
此外,这么大的孩子记性本来就很差,这次教育经历恐怕只会让她记住妈妈是如何惩罚自己的,而不会记住深夜游街体验的糟糕。
因此,我们对孩子反向育儿,一定要仔细评估孩子的试错成本,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体验而不是受惩罚程度。
比如这个案例中,当女儿求抱抱时,妈妈就抱着她回家,同时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讨论深夜出来是不是一点儿也不有趣,晚上睡觉才是正确的事情。
这样的反向育儿即便效果可能一般,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至少更安全。
结语:
反向育儿的核心在于体验而不在于惩罚,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,避免“用力过猛”,否则好事也会变坏事,反而伤害了孩子。
今日话题:你对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怎么看?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